2月4日,农历正月十四,立春,在温县招贤乡中辛村的一座农家小院里,村民訾宏波和妻子正忙着把家里最后一批富硒山药分装入盒。“跟着村里的合作社干,真不赖!咱家这一季的山药比往年多赚了2万多。”“那可不,还是杨书记有法子!组织咱种植富硒山药,还帮忙联系销售。”夫妻俩说着,喜上眉梢。
让訾宏波夫妻俩称赞不已的杨书记就是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、市纪委监委派驻温县招贤乡中辛村第一书记杨延军。从2018年7月驻村至今,在带领中辛村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路上,他可没少“想法子”。
杨延军(左)在帮助村民整理山药包装盒。
扶贫先扶志 激发内生力
中辛村位于招贤乡东部黄河滩区的清风岭上,之前因为种植结构单一,加上基础设施欠账多、产业底子薄,曾被定为省级贫困村,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379人。
“以前村里无支撑产业、无集体经济、无像样街道,贫困户多、闲散人员多、破旧房屋多,被大家戏称为‘三无三多空壳村’。”杨延军说,他至今难忘第一次来到村里时的场景,街道上冷冷清清,只有三三两两的村民聚在街口打牌。来到村委会,推门,门紧闭,一打听才知道,村干部是“流动办公”,谁家有事,就上谁家去。
那一晚,杨延军彻夜未眠,感到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。
为了摸透村情,他经常卷起裤脚、撸起袖子到田间地头帮贫困户干农活,跟他们聊家常。没多久,他的皮肤就变得黝黑粗糙,手掌磨出了泡,小腿肚子上留下道道伤痕。针对每家贫困户的情况,他探索推行“1+10”工作法,1名村干部分包帮扶10名贫困户,发挥村干部“走在前、干在先”的先锋模范作用,真正因户施策帮困解难。
扶贫不养懒,扶贫先扶志。杨延军明白,要想从根上解决村里贫困落后的情况,必须从乡亲们的思想上拔“穷根”。他积极在村里组织开展“最美中辛人”“星级文明农户”“文明家庭”等评选活动,将脱贫致富列在首位,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
杨延军把村民聚堆打麻将的地方改造成爱心驿站公益超市,并根据贫困户的家庭卫生、就业创业、公益劳动等情况打分,他们则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必需品。同时,利用村里的文化墙、村民微信群宣传孝老敬亲、勤劳致富等家风故事和脱贫致富带头人事迹,营造实干致富的浓厚氛围。
培育“领头雁” 带动群众干
“头雁领航,群雁起飞。”杨延军琢磨,要想尽快带领村里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,需要培育致富“领头雁”。
培育“领头雁”,杨延军首先解决了两大难题。一是解决资金问题。多方协调为创业贫困户办理贴息贷款,2018年半年就帮助29户贫困户申请小额贴息贷款145万元,2019年又为10户贫困户申请小额贴息贷款50万元。二是解决技术问题。一方面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村里讲课,组织贫困户学习特色种植、养殖等实用农业技术,另一方面带领村民到新乡、武陟、博爱、中站考察学习,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创业。
现任中辛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王立安就是中辛村贫困户里走出的致富“领头雁”。
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,王立安从一台农耕拖拉机起步,开始在村里承接农耕服务,实现了脱贫摘帽。后来,他参加温县新型农民培训班,利用扶贫贴息贷款购买了两台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业机械,组建农耕服务队,业务也拓展到了十里八乡,带动王巡、杨素来、王东平等贫困户年均增收近万元。王立安还被授予温县“脱贫致富带头人”称号。
“立安人品好,孝顺父母,自己致富不忘乡亲们,能给村里办事。”乡亲们对王立安评价很高,2020年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,带领大家致富的劲头更高了。
近年来,在杨延军的支持和鼓励下,贫困户周敬敏建起了鞋帮加工车间、杨立山办起了木材加工作坊、王国齐干起了农资化肥销售、王志温经营起了卤肉加工、王国庆开始做箱包加工……村里涌现出了一批脱贫致富“领头雁”,他们引领起创业致富的乡村新风尚。
产业引进来 集体富起来
为群众办实事,为村里谋发展。杨延军想着、干着,一刻都不放松。聚焦发展村集体经济,他也没少“想法子”。
为鼓励村里的致富能人为集体经济发展献计献策,杨延军组织召开中辛村“群贤会”,听取大家对村里发展的建议。他积极推进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推动村里成立了中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,还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,因村制宜引进产业。
2019年,中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首次引进了麦椒轮作产业项目,利用麦田垄地,多一茬辣椒收成。在辣椒采收的季节,种植基地还优先聘用村里的贫困户,带动大家增收。让人振奋的是,2019年年底合作社就实现了每户收益2万元、村集体增收6万元的“开门红”。
尝到了“甜头”后,中辛村乡亲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。2020年春天,杨延军积极向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争取,在中辛村建设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,采用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经营方式,发展优质大蒜示范种植和食用菌示范种植。
产业引进来,致富路宽阔。2022年,杨延军和村两委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后,又将发展集体经济的目光盯在了富硒农产品种植上,组织村里成立了富硒农产业种植专业合作社,种植富硒小麦和富硒山药。合作社采取“村集体+农户”的方式,由村集体聘请富硒农产品种植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。农户按照种植要求种出的富硒小麦和富硒山药,由村集体负责联系销售,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实现双赢。
“去年村里的富硒农产品销售红火、供不应求,今年我们又成功申报了富硒农产品深加工项目,已经完成了项目选址,正在谋划具体实施。”兔年春节刚过,杨延军忙着推进实施村里的富硒农产品深加工项目,一刻也不闲着。
主人公座右铭
记者手记
脚下沾满泥土,心中积淀真情。“我从小在农村长大,能有机会到农村给乡亲们服务,给大家干点实事,我心里很高兴。”当问及扶贫的初衷时,杨延军说出了这番话。驻村近5年,1000多个日日夜夜,正是因为骨子里有对农村的热爱,让他和中辛村的乡亲们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、乐在一起。未来,他还将在中辛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火热的青春。